人生的意义在于追寻

不知从哪看到存在主义(英语:existentialism)这个词,借用Wiki的定义:

存在主义,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,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,以强调个人、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。

十一假期,我与好友在游乐场排队闲聊时,说起问题“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?”。

既然“人存在的意义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”,那么这意义就需要个人经历与主观经验去定义,即人生的意义在于追寻一个意义。聊天中朋友也给出了类似的答案。

日出日落、花草枯荣,本质一面是宇宙系统熵的增加,一面是生命在逐渐的混沌中寻求生存,这些客观规律本无意义,是人的主观活动赋予了它们意义。

在溯源“存在主义”起源的研究中,有句话:

一个词来涵盖密切积极的生活态度,他称这思维叫存在性

我想这存在性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“仪式感”之意吧——在这无意义的生活中,追寻不同的仪式感来赋予它们意义。

我为什么从媒体转行做Web开发

兴趣爱好

接着【我的工作为什么失败】系列上一篇记述的,从腾讯大楚网离职前的“愚人节项目”中,唯一外包的工作是移动端小游戏页面。创意工作是为每位参与者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机会,所以外包这种更适合完成某项具体固定需求的合作,产出差强人意的结果,成为我圆满“这份工作的夙愿”中的遗憾,不过它另我重拾对网页制作与计算机语言许久以前的兴趣。

回到2002年,从玩文曲星(80后应该都熟悉这些电子词典)的GVBasic,结缘了编程语言,到跟随个人站长热,结缘了网页制作。那时候我在的小城市宜昌似乎互联网还未普及,也或者是我没条件接触到,根本无法找到Basic的教材,因为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要找的是什么,只有不断翻看文曲星上的帮助,然后把语句记下来打进去看效果。后来读书和工作中也持续保持关注这些领域,为自己、朋友做一些小项目。

回到原点

转行做Web开发,只是终于又回到原点。毕业后我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“网页制作”,2010年那时候我还没听说过“前端开发”这个职业。只是这份工作仅做了两个星期就根本没算作职业经历。内容是给武汉一私立家幼儿园做网站。那段时间媒体上一窝蜂“报复社会者进幼儿园行凶”的新闻,于是园长说给我做个袖章,叫我上学放学时候站门口当保安,可笑之余我正好得到搜房网的offer,离开Web开发领域,回到宜昌开启一段媒体生涯。

务实、进步

再者我越来越意识到,技术开发类工作中少有务虚成分,每一分努力都是为让设想中的产品更加展现出它应该有的样子。交互流程不合理、界面设计令人畏惧、代码逻辑有误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,做开发的人起初只有硬着头皮接受错误,逼迫自己正视错误、拥抱错误,然后用优雅的方法来解决之,这才是工作的价值所在。当然最后还要反思和采取措施来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。

这样的工作循环会将人的思想或能力不足暴露无遗,同样也更能推动个人与团队的成长。我爱这样的循环,那么转做Web开发也是我选择的必然了。

返回【我的工作为什么失败】系列目录

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好的教育更重要

Twitter上一则投票推文——“孩子们现在虽然还小,但对于他们的未来你最关心什么?”,选项有:

  1. 好的教育
  2. 为他们留下一些东西
  3. 懂得正确的价值观
  4. 愉快的童年

我投了选项一后看到投票结果,有37%的人投给选项三位列第一,选项一占比34%位列第二。我想了想才恍然大悟,选项一和选项三之间的不同,不就是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的差别吗?

我最先排除选项二,因为可能会“坐吃山空”,“啃老”是不行的,要会自己创造财富。选项四不完整,“愉快”是大体的印象,童年还应包含“不太愉快”的教训。选项三是我的第一反应,后来仔细分析,“好的教育”更像是外部条件,是被动的方面——好的学习环境、接受好的教育。最初,“正确的价值观”也需通过教育来启发,等一旦有“正确价值观”,人就能不受“受教育”的局限,转而发展“自我教育”的能力,形成在自由探索中不断自我完善、改进的系统。

或者就字面来看,“好的教育”中的“好”,也需要“正确的价值观”来定义。而“正确的价值观”中的“正确”需要自身的定义,可见“懂得正确价值观”多么重要。很欣慰看到这样的投票结果。

写给我爱的人

你和你爱人的十年,虽不知细节,但也能令我感受这份爱的伟大。即使不能是“爱情之爱”,我仍永远爱你。当有什么思绪令我想起你时,我会衷心的祝福你和你的爱。

在我告诉你“我喜欢你”之前,我已狂热的爱上你;在你告诉我“这样行不通”之前,我已流干了失恋的眼泪。所以不再有哪种相恋的欣喜让我羡慕,不再有哪种失恋的孤独与痛苦令我畏惧。3年过去了,我仍然无法释怀对你的爱慕之心,我相信“做出改变,任何时候都不晚”,才终于有胆量再次面对这件事情。在餐厅你离开桌子的时候,我Google了左手中指和右手无名指戴戒指是什么意思,但我就是要听你明确告诉我你的答案。这个答案无论如何是我不能自己得出的。

我正视了这个问题,思考了这个问题,也得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。如你喜欢的歌《What doesn’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》。

我是理想主义者,也或者是这里的环境“现实”的太现实,所以哪怕是理所当然的“理想”也成为奢望。你和你身上体现的品质是漫天灰暗中的一抹亮色,那正是我理想中所向往追求的。愚蠢的工作和浮夸的人们,还有这环境深处暗藏的压抑一度或仍然令我感到窒息。我迷惑不解为什么会变成这样,所以当看到胡平写

看上去最激烈的理想主义反倒很容易转变为彻底的无理想主义

时,顿悟自我放逐表示我被这些东西打败了,但是我不能一直这样败着。

还记得华美达大厅的那扇门吗?那也是我内心的门,你推开了它,得以让我一窥爱情的美好。被画面记录下来的曾经与你一起的快乐,是只有以此美好为基础,才能毫无排演,顺其自然的发生。

我说你“高贵而不虚荣”,你反问“谁说我不虚荣”;我说你“不娇气”,你说“我娇气”。我当然明白哪位女孩不愿被娇宠,明白没有人是完美的,但是在爱与被爱中,双方都能朝这个目标更进一步。

在雾霾重重的春天下午,平静的敲下这些文字,送给我爱的人。即使并非我愿意,这爱只能从“爱你”升华为,爱一位智慧、勤劳、仁慈、美丽的人。而这不正是每个人都在追寻的所有美好的本质吗?

愿这件事不会给你带来困扰;愿很久以后,我们回想起这些事,仍然会觉得那是一段有益、有趣的人生插曲。

祝福我们!

电影《十二猴子》道出现代人焦虑的根源

看《X战警 – 逆转未来》的影评,当中提到电影《十二猴子》《源代码》,这几部影片都讲述的是主角时间旅行回到过去,改变关键历史事件从而改变现在的故事。我一直对关于多重宇宙与历史分支理论的故事很感兴趣,于是将没看过的《十二猴子》这部1995年的科幻片找来看。

影片中Bred Pitt饰演的Jeffrey为主角James介绍精神病院的环境时的对白,引发我对另外一个主题“焦虑的根源”的思考,也让我佩服影片编剧前瞻和深刻的见解。引用这段Jeffrey的台词:

You’re here because of the system. / 你进来是因为整个大环境

There’s the television. / 这里有台电视
It’s all right there. / 全都在这里了
All right there. / 全都在

Look, listen, kneel, pray. / 看、听、跪、祈祷
The commercials! / 还有广告!

We’re not productive any more. / 我们不再有生产力
Don’t make things. It’s all automated. / 不再制造东西, 一切都自动化了。

What are we for then? / 那我们有啥用?
We’re consumers, Jim. / 我们是消费者啊

Okay, okay. Buy a lot of stuff, / 好,买很多东西,
you’re a good citizen. / 你就是好公民

But if you don’t buy a lot of stuff, / 但如果你不买很多东西,
what are you then? / 那你算个啥?

What? / 算什么?
You’re mentally ill. / 那你就是精神病

对于《现代人为什么焦虑?》这个问题,该文有很精彩的推理,

简单说,因为他是消费者

这段台词还体现出媒体的娱乐、消费及控制作用,并且向高度自动化社会下的人生意义发问(《那些无用的人》提到同样的担忧,博主阮一峰也是很前瞻和深刻的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