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减出负数了”

初了解摄影,很多书籍和说法都是强调“摄影是做减法”,讲求画面简洁、干净、重点突出。Simple is Smart(简单即智慧)也是我喜欢的概念之一。

宁静

当反复看这幅在宜昌滨江公园双亭广场的照片时候,突然觉得,我是不“减”过头了。
如图所见,照片主体仅仅是亭子而已,背景是天空、日落,如此简单的内容或者可以用唯美来形容。若是作为杂志插图、平面设计素材一定不错。单作为摄影作品来欣赏,确实太单薄。在拍摄取景时,我有意使画面干净,并在后期处理中抹掉了一些树枝。那些树枝在任何方面无益于照片整体。也就是说在拍摄当时的意识就无法使这张照片成为好的摄影作品,现在想来,如果画面中有人物或许会好些。

我想“做减法”是摄影入门吧,我现在要想一下如何“做加法”了。

重新认识闪光灯

弹开机身闪光灯,随意拍摄快照,总是照片看起来非常生硬,特别是拍摄人物的时候,硬阴影就像是镶边一样出现在人物轮廓处。机身闪光灯发射的光线,又被同一方向的镜头所捕捉,照片中经常有强烈的反光,比如说人脸上的油光,哦……这效果感觉就像是朋友聚会上,在KTV里随意拿小相机拍快照一样,值得纪念但不值得欣赏。所以我用上第一台单反相机时候,几乎就没有使用过机身闪光灯。

使用环境光拍摄几乎是我从开始了解摄影这3年以来,一直坚持的做法。晴天、阴天的户外拍摄,还是室内人物肖像、或是会议,无论场景照度如何,为了获得我能认可在网站新闻或报纸上刊登的图片,机身闪光灯都不会被使用。这也使我练就了“铁手”这一能力,学会在不同环境和姿势稳定拍摄,现在我几乎可以在1/10s,35mm的情况手持拍摄,并有一半的几率拍摄清晰。这些手持拍摄的能力我想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要的。

刚才提到了照度,如果你还不了解,建议你看看《理解摄像机》,这是www.filmaker.cn论坛上一个叫邓东的家伙写的,内容能让你拨开广告宣传的迷雾,大概了解数码相机最根本的实质,等等。虽然是以摄像为主题的网站,但任有相当多的知识可以学习用于摄影,关键是这里的内容浅显易懂,阅读轻松,这不是你最喜欢的吗?呵呵。

回主题,09年在学校宣传部实习,办公室有一台SONY A300相机和一只SONY热靴闪光灯,但是因为我对闪光灯的不良印像,我仍然没有使用过热靴闪光灯。实习的拍摄任务会议居多,曾在《美国新闻摄影教程》(没记错的话)上看见一个很赞同的原则“在会场不弄出任何自己听的见的声响”。所以我使用的相机对焦辅助照明、对焦确认音都是关闭的。而办公室那该死的SONY相机、热靴闪光灯,使用起来感觉就像是个大型机械、蒸汽机什么的,噪音很大。特别是那热靴闪光灯变焦时,刺耳的马达声让我难以接受。这些不好的印象更让我对使用闪光灯产生偏见。

最近看了很多组优秀摄影作品,在了解他们拍摄现场方案后,才逐渐意识到使用闪光灯是作品成功一个很重要的方面。或者为了阅读轻松,你应该看一遍《尼康(CLS)闪光灯教程》(资源来自电驴www.verycd.com)这个教程,是以Nikon的热靴闪光灯为对象的布光教程,我看完第一遍,对比视频中的样片和我曾拍摄的作品,感觉那确实不是一个层次的,也当然不是一个层次的,呵呵。看曾经的拍摄并开始想象——如果这张照片,让我去现场重拍一次,我会如何打光、调整,并获得什么样的效果。这样的开始是好的。视频是英文的,就算你听不懂也能看个大概懂,或者“熟读诗经三百遍”,语言障碍不是障碍。

当然我谈不了那些具体的方法,具体可以去看看www.shanzhuoboshi.com上大卫·豪比的文章,对于初学闪光灯者,这里的文章轻松易懂,且每篇文章都含有使用器材的链接,还有很多好书推荐。

经常说的“戏剧化的光线”,很多时候都是隐藏在拍摄场景中闪光灯所营造出来的,毕竟环境光靠运气的成分比较多。经常说“摄影的技术就是用光的技术”,而完全掌控拍摄的照明情况才是真正的“用”光,不是吗?

但这不意味着机身闪光灯就毫无用处,偶尔在背光时,在户外为人物加上眼神光时,机身闪光灯任是方便的选择。

这是我学习摄影中的一些感悟,希望看完这些可以让你在学习中少走弯路。文中提到的那些书籍、文章都值得一看。或者你可以告诉我,曾对你有帮助的东西,以此开始我们的交流和共同学习。